家校互联
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2016-02-01 11:04:34

    残疾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他们克服身体残疾,健全心智,健康心理具有重大的作用,也能为他们建立幸福的生活打下基础。

    (一)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

     1.孤独感强。这是残疾儿童心理的最显著的特点,由于身体的缺陷,聋哑儿童只能感受无声的世界,盲童只能感受无光的世界,肢残疾者局限在一个小天地里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出现不便,加上与常态儿童差异的比较,他们体会到了自己的缺陷带来的不幸,面对别人的同情、厌弃或歧视,他们会遭受更大的刺激,不愿与人交往,孤独感会油然而生。

     2.自尊心强。正常的智力发展和缺陷的身体状况,会使残疾儿童产生内心的不平衡,产生自卑感。于是他们对人、对事过于敏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更容易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并会表现出愤怒反抗,甚至做出自卫出击的反应。

     3.富于同情心。由于身体的残疾,他们有更多对身心健康的渴望,也就能更深体会到不幸的含义和感受,因此对于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更能有反响,特别是对于其他的残疾儿童更能产生深刻的同情心,他们经常愿意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

    4.不同残疾儿童具有身心反应的补偿。

    盲童。由于视觉通道的障碍,使他们的其他感知出现了特殊的补偿现象。盲童的听觉、触摸觉、平衡觉发展超过常态儿童,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思维发展正常,因而具有较高的听觉定向能力,能很好地辨别声源方位;他们还能精确地判定时间;并对触摸觉极为敏感;他们的嗅觉也十分敏锐,这是神经系统代偿作用的结果。

    聋哑儿童。聋哑儿童虽语言表达产生障碍,但他们具有正常的思维活动,视觉、嗅觉\触觉的代偿能力很强,因此视觉敏度很高,观察事物比正常儿童更敏锐、细致而周密;嗅觉也很敏锐,能够用以了解周围人和物的距离;触角灵敏,可以凭振动觉欣赏音乐。

    肢体残疾儿童。肢体残疾儿童的认知过程,行为的发展都比较正常,有时会产生奇迹的代偿作用,如:以脚代手等,完成正常人能够做到的事。但肢体残疾的儿童活动受到某一方面的限制,面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形成很大的困难与挫折,如:面对升学、就业、婚姻等问题遇到挫折后,最容易产生悲观、失望、忧虑、愤怒的情绪,长此下去还会形成冷漠、孤僻、懦弱、狭隘、自卑的不良性格倾向。

    (二)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1.父母要让残疾儿童感受更多的爱。生理残疾孩子的自卑感、孤独感强,父母要给予更多的爱心和关怀,让他们感受温暖,更不能对他们歧视和嫌弃。

     父母对残疾儿童的爱,不仅要表现于大量的付出,生活的照顾,更要根据他们智能健全的特点,从精神上给他们关爱,给他们支持。要使残疾儿童能及时向父母敞开思想,宣泄情绪,缓解紧张心态,消除内心的痛苦。特别当残疾儿童遇到困难和烦恼时,父母可以利用电影、电视、有兴趣的活动和变换环境等方式,转移子女的注意力,消除内心的抑郁情绪。父母要经常鼓励残疾子女多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使他们获得心理的满足,提高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2.实施针对性教育,充分发挥优势。在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和训练中,应加强针对性,因人而异,具体指导。盲童多善思考,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潜力很大,记忆力强,父母要予以教育引导,教他们多听音乐、听广播、听故事,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其特长,建立其信心;聋哑儿童一般视觉、触觉发展良好,动手能力也强,父母可教他们学手工、绘画,改善自卑心理,树立自强、自尊、自信的良好心态;肢体残疾儿童,要利用他们的代偿作用,帮助他们树立身残志坚的思想观念,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发挥出他们的优势。

     3.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残疾儿童一般来说智力因素没有缺陷,只是某方面出现障碍,而往往又有其他方面的优于常态儿童的代偿。但他们容易在非智力因素的某些方面出现偏差,特别严重的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对他们发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施以必要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非常重要。父母要帮助残疾子女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相信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增强自信心,敢于面对现实,不断奋斗;父母要教育残疾子女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鼓励子女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高能力,控制情绪,保持平衡心态;父母还特别需要培养残疾子女的良好性格,创造条件鼓励残疾子女扩大社会交往,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扬自主精神,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开朗豁达的性格。因此,对残疾儿童子女的家庭教育应是全面的教育,更加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帮助他们医治残疾带来的心理创伤,提高他们战胜残疾的信心。

     4.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对于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克服生理缺陷,掌握赖以生存的技能和技巧。因此要特别注意对残疾子女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残疾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对残疾子女采取扬长避短的方法,加强培养训练的针对性,为他们日后的择业打好基础。例如培养盲童子女按摩、推拿技术,便于未来从事按摩医疗工作;聋哑子女可以学习手工编织、绘画、缝纫等技能,获得一技之长,便于谋职;肢体残疾儿童可根据个人残疾情况选择适当的手工操作技能或心智技能。只有重视对残疾子女技能的培养,才能使他们自立于社会,从事有利于国家、家庭的职业。

     总之,残疾儿童更需要温暖和爱心,父母应奉献出伟大的亲情和关爱。

 

 

  作者: 管理员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18 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504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