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互联
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探究
2016-02-01 11:05:37

    摘要: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其重要性在于家庭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将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家长要敢于接受孩子残疾的事实,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配合学校,采取行之有效的家庭康复教育措施,陪伴孩子一起度过他特殊的成长历程。家庭就是一所学校,父母就是老师,选择“与孩子平等对话”、“赏识孩子”、“以身作则”等的教育态度和方式,让残疾儿童的未来与幸福有约。

 

  关键词:蹲下去   学会赏识   以身作则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重要性在于家庭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们对正常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研究较多,对于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却较少,鉴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同样具有必要性。残疾儿童的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部分,也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狭义的特殊教育,主要包括感官残疾(盲、聋)、肢体残疾、语言残疾、病残和智力残疾五大类。现就我个人关于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些观点探讨如下,仅供参考。

  

  一、家长要敢于接受孩子残疾的事实,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拥有一个有缺陷的孩子是不幸的,但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地面对这一现实,则是孩子最大的不幸。有很多残疾孩子的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缺陷,可能是出于自卑、爱面子、虚荣心等多种不能正确面对现实而逃避事实的原因。

 

  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家长,例如有一位家长,孩子在出生的时候由于机械损伤造成智力障碍,医生劝其早日采取措施并进行早期家庭康复教育,但这位家长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对外一直声称自己的孩子正常,未采取任何的早期康复教育措施,等到孩子该入学时也固执的将孩子送入普通学校,不听医生及老师的劝阻,更是没有顾及并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接受教育的状况,直至孩子在普通学校混至六年级,实在混不下去了,在学校老师强烈的要求及周围人们的劝阻下,家长才将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但此时已过了孩子最佳康复教育时期,而且孩子由于长时间在普通学校中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不到认可,也难免会受到其他孩子的嘲笑、戏弄等,导致这个孩子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懦弱、恐惧、抵触情绪强烈、智力下降等,给学校的再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给孩子的身心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此时家长才感到十分懊悔,但为时已晚。

 

  其实拥有一个残疾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敢正视现实的虚荣心。因此,一旦事实发生,家长必须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完全面对现实,敢于正视问题,正确地对待孩子,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陪伴孩子一起度过他特殊的成长历程。

 

  二、配合学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俗话说:“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世上也没有相同的教育,对于残疾孩子的教育更是不同于普通孩子的教育。新课程下特殊教育已不再是“缺陷补偿”,而是发挥其潜力,家长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一类残疾儿童,找其优势,扬长补短,才能有的放矢给孩子进行“适恰性”的教育。

 

  作为家长,由于平时很难接触到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所以就需要翻看书记、查阅资料、向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人士请教,结合孩子实际给他制订一个合适的康复教育计划,家长更是要付出巨大的艰辛与努力,与孩子一起共同来完成对孩子的早期家庭康复教育,这一点是很极其重要的。

 

  曾有一部名为《妈妈 我爱你》的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位母亲教育自己聋孩子的成功事例。故事是这样的,这位母亲的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因为医院误诊致聋,这一事实无疑给这个家庭特别是这位母亲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也没有逃避现实。她先是四处求医,在毫无结果的情况下,她开始自己查阅资料,翻阅了大量的与聋童及聋教育有关的书籍,请教专业人士,给自己的孩子制订了康复教育计划,可想而知,她最终成功了,但期间的艰辛不言而喻。从孩子的不会发声到喊出第一声模糊不清的“妈妈”,从不会看话到看口形与母亲交流,从小学到顺利考入初中,每一次点滴的进步都给她带来无比的欣慰。在孩子未考入高中时,她依然为孩子报了自考夜校,但由于孩子只看口形学习存在太大的困难,特别是老师陌生的口形,孩子要放弃了,但她却想出了另一个办法,那就是替孩子上学,她白天上班,晚上再去夜校听课,回家后再教授给孩子,每每都在半夜以后才睡觉,孩子见她辛苦就说不上学了,她泪流满面,她知道她要同孩子一起与命运抗战到底。就这样,日复一日,三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孩子顺利的考入大学,她知道以后的路更艰辛,但她充满信心。

 

  这个故事一次次的激荡着人的心灵,我们在感动这位伟大母亲的同时也看到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所以家长一定要付出努力与拼搏,才能为孩子的未来创设前提,正常孩子如此,残疾儿童更如此。作为残疾儿童的家长就要比普通孩子的家长付出更多,事实早已表明,对儿童的肯定性倾向,正是确立正确儿童观的根本原因之一。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做一名新时代的家长是每位家长的必修之课。

 

  三、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

 

  前不久,参加了教育系统组织的一个培训班,教授在给我们讲解中国式幼儿教育和美国式幼儿教育的区别时举了一个例子,给我影响特别深刻。例子是这样的,教授的朋友夫妻二人是博士,都在国外发展,但身边有一个马上要入幼儿园的孩子,考虑到两人在国外工作紧张无法照顾孩子的原故,就想让国内的父母暂时照料孩子在国内上幼儿园。在入学前,夫妻二人特地去了父母家庭所在地的几所幼儿园进行调查,以便决定入哪所幼儿园,结果调查下来把两位博士吓跑了,因为他们在中国的幼儿园里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孩子们一个个背着小手,端端正正的坐在板凳上,口里还念着“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的儿歌,于是他们决定让孩子在国外上幼儿园。第一天去幼儿园,校门口就站着老师在迎接孩子,在迎接每位孩子时老师总是先蹲下去,然后和孩子亲切的交谈,问每个孩子今天想做什么?然后根据孩子不同的回答,将他们领入不同的教室,有搭积木的,有看连环画的,有唱歌的,有讲故事的等等各种教室,而且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天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

 

  听了这个事例之后,给我感受颇深,特别是站在校门口每天迎接学生的老师有一个动作“蹲下去”让我感慨万千,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又何尝不是呢?

 

  “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妈妈”,这只能是我们做父母的必须要承担起教育子女义务的依据,而绝不能以此作为向子女施展特权和大耍家长威风的理由。现在的家长,总是在家里指手画脚的,以显示自己的权威性,与孩子的交谈也总是高高在上、命令式的,从不愿意蹲下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当孩子昂着头,看着大人高大的身躯并听他们训话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蹲下去,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蹲下去,拉近与孩子的心灵;蹲下去,与孩子平等的对话。对于残疾儿童来说,更需要平等对待,由于它们本身的缺陷,已给其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更应该关注残疾儿童的在家庭中教育中的平等对待问题。有的家长不会手语也不懂盲文,他们懒得与孩子交流,觉得麻烦。特别是我们这个地区,多数残疾儿童都来自农村,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是淡如水,只想着让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对孩子的未来不抱有任何的希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孩子的放弃,这样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事实也已表明,对儿童的否定性倾向,正是扭曲儿童观的根本原因之一,这样的家长与之前电影里的那位母亲相比是可耻的更是可悲的。

 

  四、学会赏识,让孩子与幸福有约

 

  聋女周婷婷,3岁半开口说话;6岁认2000多汉字;8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进入辽宁师范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就读于世界上最好的聋人大学美国盖特劳大学,这一切都是——父爱创造的奇迹。当有人采访其父亲周弘时,他说出了心灵最深的感触“学会赏识孩子”。周弘说:“赏识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将来与幸福有约,与幸福有约的人必然与成功有缘。”让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 :像对待上帝一样对待孩子;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教育中,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另一个美好的生命!

 

  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用品德、知识、情感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给孩子以熏陶的过程,往往从孩子身上能体现出家长的为人。对于残疾儿童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根据“缺陷补偿”原理,当身体的某一器官受损时,其他器官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以补偿缺陷的不足,比如聋孩子,由于丧失听力,他们的视觉功能会被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很多聋人,他们的观察力很强,有的聋人甚至看人的口形分毫不差,模仿能力也极强;再比如盲孩子,由于视觉损失使他们的听觉得到了长足发展,他们能在众多的人当中辨别出每一个人的声音和脚步声,对声音极其敏感等等。由于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他们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来自于模仿、听或看等,这就对家长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家长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处处为孩子作出好的榜样,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体贴、充满和谐的气氛,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耐心的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的朋友,从小培养残疾孩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不要说残疾孩子没有希望,更不要说残疾孩子没有未来,张海迪、周婷婷、桑兰、海伦。凯勒等,他们身虽残,却过着有意义、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坚强的意志书写着自己辉煌的人生, 向世人证明了残疾人并非废人。他们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好榜样。

 

  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为了残疾孩子的明天,我们应该抱着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子女负责的态度,同学校紧密配合,共同来完成教育培养孩子的光荣任务,力争把残疾孩子培养成“残而不废”的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聋儿家庭康复教材》,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编著,华夏出版社 1996.北京

 

2、《当代特殊教育导论》,方俊明 编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9

 

 

  作者: 管理员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18 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504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