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2017年度第一学期情障组第三次教研学习心得
2017-11-17 11:53:31

  

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  王莹

  

 

  

 

  

1115日上午,我有幸能够继续参加情障组的教研学习,课上,张老师继续分享了正向行为支持的相关内容,主要介绍了正向行为支持中的行为资料的收集方面的内容。根据张老师分享的内容,结合实际的工作与个人的理解,做如下阐述:

  

行为资料的收集方法分为间接与直接两种。

  

一、间接收集法

  

(一)行为访谈

  

定义:是指从个体的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师、同学、医生、个体本身等,收集与个体行为问题相关的资料。

  

访谈内容包括:询问过去的生长发育史、临床资料、行为处理史、过去及目前行为问题的情况。

  

访谈方式包括:结构式访谈工具(重要他人问卷、个案问卷等)、检核表(背景因素检核表、行为沟通分析检核表等)、评量表(行为动机量表、行为功能分析表等)

  

(二)查阅学生档案

  

定义:是指通过查阅个体的相关档案资料,收集与个体行为问题相关的资料。

  

(三)收集的资料内容

  

引发行为的远因(个体与环境);了解个体目标行为的状况(以前、目前)

  

二、直接收集法——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观察与记录目标行为是持续进行的;可观察记录正向的行为。

  

(一)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选择行为观察的情境

  

自然情境:最有效且可信的

  

模拟情境:多数用来观察发生次数较少,或一些比较隐私的行为

  

2.选择行为观察方式

  

现场观察记录

  

录影观察记录

  

3.确定观察与记录行为的向度(也叫层面)

  

包括频率、比率、强度、持续时间、潜伏时间、品质、刺激控制、形态、位置(场地)等。

  

频率:个体目标行为发生的次数。

  

比率/百分比:指某一时间单位目标行为发生的评价次数。

  

强度:指行为的强烈性。低频率高强度的行为关切较多的是行为的强度。

  

持续时间:指的是个体从事某一目标行为多久。

  

潜伏时间:指当特定刺激呈现给个体后,到个体开始反应行为之间的时间长度。

  

行为品质:指行为的质量优劣。如在教导学生替代的正向行为时。

  

刺激控制:指的是某种特定的刺激(而非其他刺激)出现时,目标行为就会出现。即立即前事。

  

位置(场地):指的是行为发生的位置(场地)。如在某个环境中,或是某个人的身体部位。

  

4.选择记录的方法并设计记录的表格

  

记录的方法有:

  

1)书面记录:轶事报告与ABC行为观察记录表

  

主要作用于分析行为的功能。

  

2)物质产品记录:永久产品记录

  

是在行为发生之后的记录,“永久产品”指的是行为的结果。

  

有些行为只需要评量这些行为造成的结果就可以知道行为的状态。

  

3)行为样本记录:事件记录、时距记录、时间取样记录、持续时间记录、潜伏时间记录

  

1事件记录:

  

以划计的形式来记录行为在某个时段中发生的次数。

  

必须是不连续的行为,有明显的开始与结束,可以精确计算其次数。

  

适合记录不频繁且短暂发生的行为;不适合高频率、持续时间长的行为记录

  

散布图观察记录分析

  

2时距记录与时间取样记录:

  

适合高频率、持续时间长的行为记录

  

计数在观察时段中行为发生的时距数目,来估算行为发生的大约次数

  

指把观察时间(目标行为发生最多的特定时段,通常10分钟到1小时内),等分为若干个小时段(即时距),然后逐个观察和记录在时距内行为是否发生,最后将发生行为的时距数,除以总时距数,计算出行为占观察时间的百分比。

  

分为:

  

部分时距记录:只要有行为发生,不管发生多少次,持续多久就记录;

  

整个时距记录:行为从头到尾一直都在发生,才能记录为有行为发生。

  

时间取样记录:不需要整个时距不断的观察,观察者只要在每一个时距的最后几秒或1秒时观察个案是否有行为的发生并记录即可。时距较长,能进行较长时段的观察记录,且不需观察者持续观察行为,因此,比较适合一线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进行。

  

3持续时距记录与潜伏时间记录

  

强调记录行为的时间。

  

持续时间记录:适用于能容易界定指认出开始与结束的行为。包含

  

平均持续时间记录法:适用于个案的行为发生是有规律性的或是例行性的,记录每次行为发生时所持续的时间,然后算出平均值。

  

总持续时间记录法:测量记录个案在一规定时间内从事一行为的总时间。

  

5.观察者的选择、培训

  

6.如何入班观察

  

 

  

 

  

 

  

20171117

  作者: 管理员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18 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5042460